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暨摄影作品展通气会在京举行

打印
字号:
2018.05.21

艺术中国  中国农业博物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

      为更好弘扬和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中国农业博物馆于5月18日至27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举办“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展品是从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的2万多件摄影作品中精选出300余幅优秀作品,主要分为节气与物候、节气农事耕作、节气习俗文化、节气养生四个部分,为观众提供了一处领略“二十四节气”丰富内涵和文化风貌的园地。

“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现场

“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现场

“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现场

      展览通过二十四节气各个节点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瞬间镜头,展示节气规律性变化的物候现象和自然美;通过各地在各个农事节气里的劳作场景,展示节气与农事的紧密联系和传统内涵;通过千百年来全国各地流传至今的风俗节庆、民间文化活动,展示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的保护传承和延续境况;通过各个节气中人们的健身养生,展示“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

李红华《小满:嫩荷翠蜻蜓红》

林致凡《清明祭果》

王建国《火红的年味,瑞雪兆丰年》

徐庆一《贵州省石阡县春官说春组照5》

尹涛《小寒》


      借“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开展之机,中国农业博物馆召开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通气会。出席会议的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领导,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及浙江、河南、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相关社区代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陈通司长到会讲话,中国农业博物馆刘北桦馆长通报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情况及未来行动计划,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张勃副主任通报了“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社区代表浙江衢州非遗中心主任余仁洪同志、河南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同志分别介绍了人类非遗代表作“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九华立春祭”和“河南登封节气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情况。会议由中国农业博物馆邓志喜副馆长主持。

      据中国农业博物馆刘北桦馆长介绍,申遗成功以来,为做好“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工作,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支持下,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中国民俗学会及相关社区,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建立了紧密联动的“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协作机制;制定《“二十四节气”保护2017年度工作方案》,推动“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落实;召开“二十四节气”及其扩展项目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论坛10多次,撰写大量专题论文,出版专业书籍,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学术基础,为未来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撑;深入调研普查“二十四节气”各扩展项目,对项目传承情况、传承人进行了广泛的摸底调查,搜集资料和实物,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促进了“二十四节气”项目的保护传承制度日臻完善,项目情况、生存状态、濒危状况等都得到了一定的统计和调查研究,为“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保护、有序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开展“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传承人等从业人员培训数十次,参加培训的人员上千人次;各代表性社区发挥各地优势资源和特长,精心筹办,均在特定节气开展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如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组织开展“扁食宴”、测日影等民俗活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举办“赏九华立春文化•品三衢节气文明”主题活动,且将古老传统办出了当代新创意;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及其系列巡展、“墨韵诗魂——‘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的专题展示活动;带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二十四节气”相关实践参与主体多元化;一些地方将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内容编入教材,纳入教学计划,让二十四节气走进中小学校园,在青少年中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代际传承。通过这一年多的努力,社会群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认同、参与和实践空前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更加得到彰显和增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陈通司长表示“二十四节气”已成为我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优秀实践案例,为其它非遗项目的保护树立了标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刘馆长强调,2018年将进一步建立完善3+N工作模式,即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下,在中国民俗学会的学术支持下,带动各代表性传承社区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完善各方协调增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在“二十四节气”的记录建档,专题展会、学术论坛、社会传播、社区保护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部署安排。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开展节气民俗节庆活动,以代表性社区为试点,对急需修缮传统实践场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护,以利于活动的开展。各代表性社区也将加大力度开展活态保护,保证节气民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可持续地从节气民俗文化传承活动中获得快乐和利益;我们将进一步挖掘二十四节气相关社区、项目,将其纳入保护体系。计划对山西北岳恒山立冬仪式;甘肃陇东说春词;浙江云和芒种开犁节、嘉兴蚕花水会;陕西白水的谷雨节以及北京秋粥节进行调研,争取2018年再发展1至2个新的节气代表性社区,以实现五年内至少新增5个代表性社区的承诺;计划以多种形式组织举办“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履约保护行动及其策略等,让相关从业人员更加精准地把握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和我国非遗保护相关政策。各代表性社区也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培训;计划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并在全国部分代表性社区,大、中小学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巡回展览”。支持鼓励相关社区举办节气展览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博物馆网站“二十四节气”专题网络专栏、微博、微信,推动各代表性社区建立“二十四节气”宣传和应用网络专栏,并与中国农业博物馆网络专栏进行链接。此外,积极发动社会媒体加强对“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相关活动的宣传报道;计划建立“二十四节气”智库,举办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讨会、春分文化研讨会、“二十四节气”与养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进行“二十四节气”的文献记载专项课题研究和专题讨论;支持各地开展国内外节气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另外,我们还计划建立“二十四节气”资料中心和数据库。将全国各地出版的“二十四节气”读物和学术性、普及性文章进行全面收集,初步建立“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数据库,完善“二十四节气”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陈通司长在发言中表示,节庆民俗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观众数量众多,推动新闻媒体给予高度关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有些社区还将活动与当地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相结合,向“文化+”旅游、农业、养生、文创、民宿等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中国农业博物馆积极支持并参加这些活动,既推动各社区节气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也扩大了“二十四节气”的社会认知。这些节气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当代传承实践的良好体现,也是引领保护地政府、社区、民众及社会各界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的认识升华,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强大力量。

      附:2018年代表性社区项目保护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