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信息网 中国农业博物馆
5月18日至27日,“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节气与物候、节气农事耕作、节气习俗文化、节气养生四个部分,通过“二十四节气”各个节点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瞬间镜头,展示了节气规律性变化的物候现象和自然美;通过各地在各个农事节气里的劳作场景,展示了节气与农事的紧密联系和传统内涵;通过千百年来全国各地流传至今的风俗节庆、民间文化活动,展示了“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的保护传承和延续境况;通过各个节气中人们的健身养生,展示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观众提供了一处领略“二十四节气”丰富内涵和文化风貌的园地。
在此间召开的摄影作品展通气会上,据中国农业博物馆馆长刘北桦介绍,“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是我国履约《“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行动计划》开启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协同5省10社区,积极探索“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建立了紧密联动的“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协作机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保护传承活动。通过这一年多的努力,社会群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认同、参与和实践空前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得到彰显和增强。
刘北桦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各方协调增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在“二十四节气”的记录建档,专题展会、学术论坛、社会传播、社区保护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部署安排,期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传承中来,共同推动“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焕发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认为,“二十四节气”已成为我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优秀实践案例,为其它非遗项目的保护树立了标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梁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