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一年多了,站在我的角度看加入WTO,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过去我们说狼来了,现在是否说狼群来了,而且在中国安营扎寨。 从这个角度讲,我想他们成批地到中国来,绝不是冲着中国的企业来,而是冲着中国的市场。他们并不是想来打垮我们。 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海尔有18年的历史,做得还像点样的就是我们的白色家电。根据欧洲统计记录的排名,我们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位,前面都是非常大的跨国大公司,我统计了一下排在我们前面的四名,平均年龄114岁。我们到2002年12月的26号刚满18岁,我们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差在一百年,而是一百年后它们仍然在成长,仍然有竞争力。在管理、人才、资金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前四名中最大的西门子是155岁,最小的也有91岁,所以对我们来说,如果从第五位再上升,我们的目标是提到前三强,按他们的方法做,大概再过一百年也赶不上,所以要靠创新来追。
靠速度争取更多的资源 客户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有钱买不到的,有钱可以买到最好的设备,也可以买到很好的技术,但不可以买到客户资源,所以只有通过创新来抢这个资源。现在中国的企业,都想抢这个资源,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抢不到,我看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库存商品,另一个是应收账款。之所以打价格战是因为有库存,但是这就使中国企业进入恶性循环,没有利润就得打价格战,打价格战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办法进行研发,而且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营销,因为你推出新品,不能自己打自己,现在的产品放在库里过一年就贬值一年。
卖商品像卖海鲜 在网络经济时代,利用我们的信息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看到哈维博士在一本书中提到,真正的新经济就是客户经济。可以说信息化使我们的发展空间无限大,但满足客户需求的信息无限小,小到零。大家在知道客户需求的时候,可以最快地满足客户需求。为什么我说一定要比速度?如果我们可以更快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可以获取这个客户资源,也就是说在网络经济时代,一定要从大规模生产变为大规模运行。剩下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强调用户资源?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媒体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他问在美国来看,海尔是一个成功企业,海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海尔不断帮助用户成功,所以海尔才能成功。 其实一个企业就是这样,你不是要欺骗用户,更不能过了今天不管明天。 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帮助别人成功,用户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帮助用户成功就是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要使用户成功,首先要使员工成功,也就是给员工创新的空间,因为用户是个性化的需求。企业不可能把用户的需求都集中起来再来做决策。就是说企业不能实现职能式的管理,像金字塔一样垂直流动,必须是水平地流动。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个措施,把企业内部的结构扁平化、信息化,而且使每个人都面临着市场。我们的设计人员都冠上型号经理的名称,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过去的设计人员只管如何设计成功,并不管市场效果,现在你的收入和你设计的产品与市场的竞争力挂钩。 日本这个家电强国的市场,有人说LG这样的韩国企业都打不进去,你们海尔也很会困难。我当时把型号经理派过去,去研究日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一定要设计出可以打入日本市场的产品。当时他们说不可能,去了之后发现他们应有尽有,但是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日本单身女性很多,这样的人自己住公寓,而且其需求和原来的需求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专门开发了一个单人洗衣机产品,这个产品在日本市场一下就走红了,销量上涨,而且获得了日本一个设计大奖。我讲这点是说如何最快速地抢到稀缺的客户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靠速度和对手建立一个
创名牌的代价非常高 现在意大利这个工厂已经改造为可以生产有竞争力产品,但有一点他没有想到,当时我们自己也没有完全想到,就是东欧包括一些亚洲国家规定,从意大利进口的商品可以是零关税。我们算了一下,一个家电产品,从中国运到这些国家去,要征收12%的关税,而且运费相对于比意大利运出高。我们当时设想,无论是加入W TO,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最终重要的一点还是区域合作组织,欧盟、东盟的保护,海湾合作组织的保护,因为大家共享一个内部的资源。所以在合作组织中只要有一个有竞争力,就可以扩展到其他的领域。我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都有工厂,但是每个工厂都生产不同的产品,比如一个生产洗衣机、那个生产电视机,那个生产电冰箱,可以在东盟内部共享。而从中国过去的产品,原来是30%的关税。 对这一事件,美国人认为要买名牌,我们认为要创名牌,他们认为只是一个工厂,我们认为是在这个经济区域里的品牌辐射源。创名牌很重要,但创名牌的代价非常高。特别是刚刚到国外市场,人家不认识你,你要花费很大的财力和精力。举例来说,我们进入日本市场,很多咨询机构告诉我们,你一定要有一个宣传。特别是广告牌一定要用路牌,要用标志性很强的路牌。我们就去谈这个路牌,当然找比较好的地段,找到一个路牌,现在还正在谈。那个报价我吃了一惊,这个路牌不算发布费,光是制造费就得一亿日元,在中国制造一个路牌仅仅是几十块人民币。我现在在全球建13个工厂,18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近100个国家,每个国家都要有这套前期宣传,代价非常大。问题是你花了那么大的代价不一定能成功。所以我们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4年的时间,一直在进行流程再造,达到一个市场链的关系模式。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每个人都面对一个市场,每个员工的价值都体现在你给用户提供的价值。 有的人说你怎么可以用速度跟别人竞争呢?外国企业各方面都比你强。但我认为有一点,很多外国大公司很多地方看不到。比如我们在美国搞一个酒柜,利润很大,外国人感觉酒柜都是嵌入式的,认为没得做,但是我们做了,而且利润很大。后来美国一个非常大的公司也开始做,它的副总裁到我们这儿来,说:“我们也要做这个”,但做出来没有市场,因为晚了。他问:你们做了多长时间?我们做了5个月,我说:你们做了多长时间?他说我们从规划到产品上市18个月。后来,我跟这个总裁说,你们是百年老公司,我得向你们学习。他说:不,我得向你们学习速度,你们为什么速度这么快?我说,很简单,你们就像狮子在我们后面跑,我们因为有压力,没办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当然我不是说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创名牌,但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 我们的出口额增长很大,但是其中的一半都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他们在中国做的东西可以出口,因为他们有品牌。中国很多企业大多是做OEM,中国要有大量的OEM的工厂,但更要有自己的品牌,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像波特所说的,中国人只是擅长于制造,但是很多利润被中间商赚去了。所以,我们还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很多人看到风险就放弃了,我觉得应该迎着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成功的机会。
(摘录自张瑞敏在2002年12月21日“2002中国企业领袖年会”的讲话) 年终,帷幕拉开,张瑞敏说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