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农谚

打印
字号:
2019.10.11

朗诵:王宝英

  农谚是一种农家流传的“行话”,古代劳动人民不识字,他们的农业生产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是我国历史上传播农业知识的主要形式,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在生产上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是我国人民宝贵的农业遗产和文学遗产。

  农谚的起源与农业起源是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从古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奴隶社会时,就有了类似农谚的诗歌。早期的农谚大多反映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有关。到了秦汉以后,根据古籍的记载就可以判断,农谚在我国流传的范围已很广泛.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吕平先生曾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2400余条,气象农谚最多,占全部的25.16%。其次是水稻,占14.56%。第三是麦类,占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

  我国流传的农谚历史之长、地区之广、内容之丰富、影响之大,是举世无双的。农谚具有六点共性;一是农谚的地域性,由于农谚来自群众,所以往往是由当地的方言构成,同时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往往一个地区流传着一类符合本地区客观情况的农谚;二是农谚的普遍性,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由于与地区气候关系不大,所以各地都普遍适用;三是农谚的概括性,是指农谚必须简短流畅,精练深刻,便于记诵,发人深省;四是农谚的科学性,是指农谚富有深刻科学原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验证;五、六分别是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是指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因此易为群众所接受,世代相传,长期流行。

  农谚的格式可分为单句式、双句式和多句式几种。单句式如“粪大萝卜粗”,多句式如“阴疮发痒,炉灶烟,不是下雨就是阴天”。而双句式的又可分为3类:比喻式如“种强苗壮,母大儿胖”,前一句说的是主题,后一句是比方;因果式如“夏天不热,五谷不结”,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一贯式如“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说的是种地要多施肥浇水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