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丰富办展经验的策划、组织者,赵海明带领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合作伙伴成功地举办了七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将中国的车展事业推向了国际的高度。然而他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想通过不断的创新,去尝试更多与汽车相关的展览——
赵海明,1982年大学毕业进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企业管理部工作。1985年至1987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研究生。1987年至1992年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国际合作部任进出口处副处长。1993年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立,赵海明先后任展览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
4月,上海国际车展因SARS的缘故不得不提前落幕,使得参展商和爱车族们在遗憾的同时,也将更多期待的目光落在了明年举办的第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而作为前七届北京国际车展的承办方,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一举一动也就格外引人关注。
9月25日,2003年北京国际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品暨北京国际商用车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这是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除了举办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之外,在北京举办的又一个更为专业化的汽车展览会。借此机会,记者就当前国内车展行业现状采访了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赵海明。
车展竞争愈演愈烈
记者:现在国内的车展越办越多,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赵海明:应该说中国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确实对国内的车展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对于汽车会展来说是一个机会。中国这么大,多办几个车展没什么,但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目前国内层次比较高的车展还是北京和上海两个车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们真正吸纳了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参展,这些厂商直接将它们在中国甚至亚洲的发展战略注入到了车展中,主要以树立品牌、扩大知名度,突出研发水平为目标。而许多区域性的展会则更为贴近市场,对繁荣地方经济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现在很多省市都在办展,很有人气,也很有效果,但是要办出高水平高层次的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另一方面我认为现在中国的车展确实还处在一个不理智的阶段,会展业的市场还很不规范:第一是办展的主体比较多,有政府机构,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还有企业等等;第二是审批的渠道也很多,目前国家对举办国际类的经济技术展览会需要审批,但审批的渠道较多,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有力的协商机制是很必要的。
记者:随之而来的竞争是不是也会越来越激烈?
赵海明:有竞争是很正常的。这也将推动展览会提高质量,创出品牌,这是国内车展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现在都在讲会展行业、会展经济,说明会展业也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办展就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要遵从经济规律办事。我们公司虽然是较早进入车展业的公司,但面对市场,我们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对每一个展会都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不断创新、提高服务。
北京国际车展不断完善
记者: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七届,在国内乃至世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作为这七届展会的承办方,你认为怎样才能在竞争中树立成功的展会品牌?
赵海明:我认为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我们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车展的时候规模也是比较小的,展出面积2万平方米,参展的外国车只有22辆,而且都是日本车,来自丰田、日产、五十铃这三家,国内的参展车辆比较多,有220辆,参观人数10万人,全都是赠票。来参观的观众大部分都是业内人士,社会观众相对较少。车展举办之后,我们出去观摩了国外的一些车展,通过比较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那时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我们办的展览会和国外知名展览会之间的差距,就象我们国内的汽车工业和国外的汽车工业之间的差距一样,不论是在硬件的设施上,还是软件的服务上,都还有很大的距离。
此后,我们每一届展览会都很动脑筋,在展览会组织工作中不断创新,保证每年都有新的东西推出来。除了各个厂家拿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展示给观众以外,我们也尽量在组织工作中出台一些新的举措和新的改进,让观众既能看到赏心悦目的名车,也能享受到较好的服务。
应该说我们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去年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车展我们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步,刷新了多项国内专业展会的历史最高记录,展会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厂商参展,展出面积8万平方米,参观人数达41万多人次,而进口整车的参展数量则达到了242辆,已经是第一届的11倍了。
记者:去年很多媒体都报道说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世界车展中排名第七,你怎么看?
赵海明:说到排名问题,实际上也有记者问过我,北京车展排名世界第几,我没有正面回答。我认为各个车展没有排序的问题,也没有谁来评比。展览会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问题,展览会成不成功,要看它有没有实质的东西,厂商满意、观众满意、主办者满意,最后能够繁荣中国的市场,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
必须看到和承认,现在我们和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车展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比如硬件方面展览的场地有限,不能满足车展需要,周边的交通环境也非常拥堵,这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清楚,一个车展的国际化、现代化、规范化水平如何?在办展过程得到体现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的工作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过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车展,是一个发展中的车展,我们完全能够多花力气把展览会办得更好,让它走向世界。
目前,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项目正在进行论证,一个现代化、大规模、智能型的大型展馆将在2006年建成。第九届北京国际汽车展有望移师新馆,到那时,车展的品牌、质量将会得到有力的提升。
商用车及零部件展前景看好
记者:随着汽车市场的更加活跃,车展越办越多,但是似乎办整车特别是轿车展更受欢迎一些?
赵海明:目前我们的展览安排是每逢双年举办整车展,就是“AUTO CHINA”(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七届,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明年还将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第八届。此外,每逢单年我们举办一个汽车零部件展览会。
为什么会考虑举办一个专业的零部件展呢?这是因为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汽车零部件企业除了给整车配套外,还面临着大量的售后服务市场。我们的北京国际车展确实办出了影响,零部件企业也非常希望在展会上露面,但是由于零部件很专业,很多观众都去看新车看整车,一些企业就觉得受到冷落,此外,零部件还有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就是售后市场,这在北京国际车展上也很难得到体现,因此很多零部件企业就提出能不能办一个专业的零部件展览会。所以从1999年开始,每逢单年我们就办一个零部件展,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
此外,今年开始我们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商用车展。商用车其实在产品汽车结构中的比重很大。在双年举办的北京国际车展里,小车都在馆内,大车都在馆外,商用车的展出面积常常比乘用车还大,并且馆外商用车场地的紧张甚至会超过馆内乘用车场地,但是参观者似乎还是更喜欢看乘用车,而从商用车企业来说也感觉宣传上不够专业。因此我们考虑将商用车从北京国际车展上渐渐剥离出来,单独办展。这也是借鉴了国外办展的经验,对车展进行专业化细分,德国和日本都将商用车和乘用车分开办展,并且非常成功。
记者:你怎样看待零部件和商用车展的发展前景?这次展会的招商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赵海明:应该说商用车和零部件等汽车行业中更为专业化的展会都非常有前途。事实上展会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反映。
全球商用车制造业界近年来形成了MAN与斯太尔的重组,戴-克集团与福莱纳、斯堪尼亚、三菱、现代、凯斯鲍尔的重组,VOLVO卡车部分重组,兼并集中在大规模的跨国公司之间,重组规模之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世界级的商用车企业也一直在关注中国商用车市场。迎接奥运、开发西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商用车市场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有利契机。而汽车开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在全球的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从目前汽车市场来看,不论是国产汽车零部件还是进口汽车零部件,市场都非常活跃,这个市场很大。所以近年来这方面的展览也越来越多,比如说天津最近将办一个进口汽车零部件展览会,还有每年两届的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效果都是不错的。
这次的零部件展从招商情况来看还不错,有一百五六十家企业参展。商用车展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当然,离我们理想中的商用车展还有一些差距,这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第一,这是我们第一次举办商用车展,很多企业对这个展会的认知还需要一个过程;第二我们这个项目年初刚刚启动,3、4月份正是招商的关键时期,却受到了非典的影响。但从第一次的尝试来说,这此展会基本上还是令人满意的,今后我们将会把重点放到吸引国际知名厂商参展上来,争取给商用车领域搭建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
相关链接
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其他车展
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 每两年一届,自1994年创办以来,得到了国内外汽车界,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参展厂商逐届增加,参展展品不断更新,展出规模逐届扩大。目前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在国内外汽车界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品牌展会。
深圳国际汽车展览会 于1991年创办,也是两年一届,与广州车展交替举行,至今已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外汽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目前深圳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定期举办的中外汽车行业的盛会,也是华南地区较为专业、极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汽车行业盛会。
沈阳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 开办于1999年,已举办三届,参展厂商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较有影响的汽车展览会之一。
杭州国际汽车展览会 这是西湖博览会的项目之一,今年10月底将举办第四届。今年该车展的特点除了更加贴近市场以外,还有一个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同期举办,此外,还将举办一个“汽车和城乡经济高层论坛”与之呼应,内容非常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