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春到人间百鸟知 ——我馆组织青年开展春分节气文化活动

打印
字号:
2023.04.03

      春和景明风拂面,燕舞莺啼春日长。3月21日,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展“春到人间百鸟知”春分节气文化传播活动,在馆区室外展园寻鸟、观鸟、辨鸟,观察春分节气物候,认识生物多样性,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以实际行动践行节气文化保护传承。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风和日暖、草长莺飞,以燕子为代表的候鸟从南方飞向北方。古人把燕子视作神鸟,春分初候“元鸟至”(又称“玄鸟至”)指的就是燕子归来。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举办春分观鸟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了解蕴藏在中国节气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活动开始后,王颐姗博士为大家简述了观鸟文化的缘起和发展,介绍了候鸟、留鸟、旅鸟和迷鸟等四大类别,大家从馆区林荫步道走到后湖岸边,对照《鸟类图鉴》一一介绍在馆区中的栖息鸟类。一路下来,边走边看边学习,观察并辨识了包括黑尾蜡嘴雀、小鷿鷈、大斑啄木鸟、珠颈斑鸠、灰椋鸟、白头鹎、金翅雀、乌鸫、沼泽山雀、灰喜鹊等在内的十余种鸟类。据统计,在我馆驻足停留的鸟类达百余种,其中留鸟达20余种,这得益于我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是独具魅力的农耕文化大观园。

      张建军博士结合节气物候特点,为大家讲述不同节气中与鸟相关的物候现象和神话传说,包括春分初候“元鸟至”、谷雨三候“戴胜降于桑”、小寒二候“鹊始巢”,等等。他谈道,春天的几个节气大多都有踏青、郊游、放风筝等传统民俗,意在引导人们走进自然、拥抱朝气,这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

      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务院明确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单位、“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牵头单位,近年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哲学思想,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与馆区环境建设相结合,为馆区注入二十四节气文化元素,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引得百余种鸟类在此驻足停留,其中留鸟可达20余种,成为北京市内不可多得的观鸟胜地。参加活动的青年干部表示,本次春分观鸟活动为大家亲近自然提供了一个宝贵机会,使大家认识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体察到了时令变化的自然奥秘,切身感受到了节气文化的智慧之光,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二十四节气”这一先民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并为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