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展览会已不再是行政活动,而也应该是商业行为。
招展、招商不能靠行政命令搞任务摊派,应像企业推销产品一样,凭质量去竞争。产品售后有服务,展览会从筹备到结束是一个服务的过程,参展商和采购商就是展览会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的“上帝”,因此,展览会也是商品,是商品就要按市场经济方式自由竞争,就要创品牌。
从1988年深圳首届钟表展到今天,我和同事连续主办或承办了15年钟表珠宝展览会,32次组团参加香港及国外展览会,内地展览会更是不计其数。比较国内外展览会的差别,最明显之处是国外展览会商业气氛浓,而国内则是会议气氛浓,这与中国的展览会审批制度有关。能够作为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举办展览会的,被视为一种权力和荣誉,因此,主、承办单位在客户面前,往往是至高临下的指挥者,而不是服务员,即便也“服务”,但重心也并未真正放在客户身上。这一点在内地省市尤为突出:很多展览会往往是开幕式一结束,就可宣告成功,主、承办单位的员工便无影无踪,剩下的是参展商自己的事,惹得许多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国外参展商叫苦连天。而在国外,主、承办单位是以服务客户的面目出现,以客户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参展商、采购商通过客户服务中心得到帮助,解决参展的各种具体问题并接受投诉。而且,这种服务不是从入场后的布展才开始,基本上在展出前半年乃至一年,便可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享受到这份服务。
一个成功的展览会,主、承办单位的服务重点应放在市场服务上,既能够为参展商带来大批买家,也能为促进参展商与采购商的交易活动,提供各种各样的配套服务,比如:温馨的庆祝晚会、信息发布会及研讨会等,让参展商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推广自己。国内有些展览会由于只招展、不招商,或以对少数人迎来送往、吃住行的后勤服务为主,因而会议气氛浓厚,商业气氛淡薄。近几年有些大型展览会规模、声势都很大,但参观的人群中商业性、专业性观众比例小,“看热闹”的人多,能与参展商做成生意的人更少。有时,参展商为了推销自己,挖空心思搞花样,造成场内如赶庙会一样,却让人感觉不到文明的商业气氛。这些都是因为主、承办单位并没有把“上帝”放在中心地位。实际上,正像有些海外客商说的那样:“客户需要安静的洽谈环境。”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和深圳市钟表配套市场有限公司在15年的办展过程中,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后来,在瑞士钟表展和香港钟表展的启发下,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逐渐形成自己办会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积累,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与商品销售到市场之后需要信息反馈一样,主、承办单位也应在展览会完成之后重视客户调查,掌握展览会期间客户的意见和期望。这是改善服务的最好资料。我们从1990年开始做此项调查,初期是把销售统计、人流量统计作为调查重点,这些资料虽然需要,但对工作改善帮助不大;后来逐渐转为展会质量调查,对下一届工作策划、质量目标的实现有极大作用。调查的结果显示:不仅我们办展览的人员在成长,客户也逐渐成熟,他们通过调查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展览业在未来将是充满生机与竞争的行业,生存的命运掌握在主、承办单位是否以“对客户负责”为理念,按市场经济要求去办,办出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品牌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