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会展经济呼吁品牌公司

打印
字号:
2003.03.11



  国际洽谈会难见真外商

  冠名“中国”字头的“首届旅游项目国际投资洽谈会”,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办。据说,这是旅游部门与外经贸部门联手,首次通过市场运作搭建的“国际投资平台”。

  前来参展的是全国许多省市政府的旅游和外经贸部门。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洽谈,让本地的旅游资源变成中外合作项目。因为招商资料上说,有160家外商将前来展会谈项目。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急欲招商的地区将景区、酒店等项目制成漂亮的展板,以及许多中外文资料和光盘。据说,租一个摊位4000元,对西部地区优惠价为3500元。另外,每个参展人员缴纳2800元,可以得到一个有自己照片的胸牌、六餐和日程安排表。

  参展商们都急不可待地等着同外商见面。

  然而,参展商们究竟等来了多少外商呢?大概除了展会组织者外,没有人能确切知道。

  开幕式当天,记者曾向展会组织人员索取日程表和外商名录等相关资料,回答一概是“没有”。后来记者从一个参展摊位上看到5张纸的“外商一览表”。首页是21家外国驻华使馆名称,接下来的外商名单中,只有公司名字,却没有任何能联络的电话、地址或邮箱。一位参展商对记者晃了晃手中这5页纸说:“有啥用!”

  此次洽谈会属开放式,摊位均设在酒店楼层的过厅,任何人都可随意参与,索取资料、名片。其中,倒是有十来个老外的身影,但几位参展商说,搞不清谁是使馆官员,谁是真正的外商,或者是住酒店的外国客人。

  据来自山东、广东、湖南的展商说,签订意向书时,外方全是驻北京、上海等地办事处的中国人。据说一些参展商带了自己的翻译,却大都“英雄无用武之地”。

  “现在全国的旅游建设都缺资金,我们正是冲着原来宣传的160多家外商来的。”一位姓姜的参展商多少显得有些失望:原来说是能跟外商直接“对接”,实际上见到的大都是外商机构里的中国办事员,他们没有决定权,只是收集一下资料回去汇报。

  这位来自山东威海政府某部门的干部说,他们最后是一份协议也没签,只是把带来的450多本资料发出去了。山东烟台的另一干部表示,“我们当初也不盼着在北京谈成,只求多和老外换些名片,以后好联系。”

  可见,主办单位许诺的“160家外商”和“与外商直接对接”,是引动各地参展一剂“猛药”。烟台的这位干部告诉记者:“那些外商的办事员也说了实话:具体真要投资,不容易。除非看好你这个产业项目,而且你得有了一定的运作之后,他来二次开发或是进来入股。如果项目是刚启动的,外商肯定不愿意加入。”他说,原先主办单位说将会有“对接”,可过来一看乱糟糟的,根本找不到“对接”人。

  来自湖南张家界地区的一位旅游局局长很坦率,“签意向时就没抱多大指望”。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参展商说,“我们毕竟长了见识,交了朋友,增加了信息量,对这类展会有了了解,以后就会慎重了”。

  记者从展会负责媒体报道的小姐口中得知,此次洽谈会共签约意向书的有157个项目,其中关于景点72个、旅游产品35个,娱乐设施15个、酒店17个、其他18个。再问具体项目是什么,她一概“不知道”。

  有业内人评论,搞外贸的人都知道,签意向就是打白条。它是给上级和主办者的一个面子,供那些做表面文章的人“报数”。现在大家都忙,谁追着去调查实际效果?会展经济刚开始盛行于中国,市场上还没有几个真正有信誉的专业会展公司,鱼龙混杂自然在所难免。

  在展会现场,一位杂志社记者说:“现在这种会展太多了,拉上国字头部委或团体当主办方,就显得挺正规,来参展的人花的尽是公款。年终总结的时候,还可以拿这当政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