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会,可以说是如今上海会展业火爆的最好写照。据统计,目前上海的国际商业性展会每年已经达到300多个,密度之大,超过了去年262场的数字。
有专家分析:作为辐射周边1.5亿人口的中国最发达城市,上海的人文和经济环境颇适宜会展业的发展,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接踵而来,正使上海成为亚洲最有影响的会展地之一。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也将促进上海早日成为“会展之都”。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审慎地指出,上海要真正成为会展之都,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会展企业鱼龙混杂
展会规模有待提升
虽然上海会展经济一派红红火火,但是其规模与质量还远比不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称。
该人士打比方说,今年仅暑假短短2个月时间,面向儿童推出的卡通展就有三个,展期接近不说,而且题材重复。这正是上海会展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重复办展,其直接后果是,每个展会的规模都上不来,效益也大打折扣。
据了解,在会展大国德国,会展业历史已有150多年,行业结构已经相当优化,全国一年的展会才140个,但是总面积达到690万平方米。而上海每年的300个会展总面积只有300万平方米。
在重复办展的背后,是会展企业的鱼龙混杂。截至2002年底,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包括会展、展览、展示、展销的公司已经达到数千家,连一些搞旅游的企业也都办有会展部。据调查,许多经营范围内包括会展的公司并不经常从事会展活动,因此实际上目前在上海真正从事展览活动的公司只有几百家。
一些小企业以作坊式经营方式办展会,打一枪换一炮,挣一笔算一笔,竞争的无序性带来了整个行业的效率低下与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在德国,多年的市场竞争已经实现了优胜劣汰,打造出不少会展品牌,许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独家的领域,市场呈现的是有序的竞争。
据了解,虽然上海市对外资进入会展业还有一定限制,但已经有一些外资企业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目前在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已经登记有15家外资企业。由外资企业承办的展会大多为国际性会议,而目前上海市有国际展览资质的企业共24家,这些单位全部是国内企业。其他企业想要举办国际展览,必须与这些有资质的企业合作,才能被审核。所以,现在这些外资会展企业的通常作法,一是与有资质的企业全面合作,但更经常的是,只向这些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而不要其参与展会的筹备和经营。
但业内人士指出,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在2005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将很难存在下去。会展行业的放开是大势所趋,现在这些外企可能还在牛刀小试,慢慢拓展,到那时,其动作会越来越大,其竞争实力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德国汉诺威展览、法兰克福展览、意大利米兰展览等十多家外国知名展览公司已经通过合资、合建展览场馆等方式进入上海,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着力点似乎还不在于忙着挣钱,而更在于在中国打造自己的品牌。
会展人才有缺口
合理架构更重要
会展人才中“百里挑不出一个”的悬殊差距,正成为上海确立重要会展中心地位的瓶颈。
会展业是一个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其利润率在20%至30%之间。同时,会展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
但正因为会展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对会展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记者在采访一家会展公司时,其人事部门经理抱怨说,公司现在业务越做越大,但人手却明显跟不上趟。近几个月一直在招聘会年打广告,但就是没有选到合适的人。
会展业迅速发展的现实,与人才稀缺的矛盾,其间的原因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是“会展经济的繁荣与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实际上,会展对人才的学历、年龄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其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目前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由此也造成相当数量的展览公司只是一个招牌、三两个人经营,从业人员多数没参加过专业培训,展览总体水平偏低,无论从设计、创意到服务等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上海会展行业协会项目部经理吴昌富,不久前撰写了一篇在业内引起重大反响的文章《上海会展人才家底如何》。在文中,他的一个突出观点是,上海会展业人才问题讨论有误区,不应片面强调人才数字的缺口,应该强调人才的成“材”。作为专业人士,他点出了会展业人才的真正架构和缺陷所在。
他认为,目前,一提到会展人才就是数量奇缺,缺口大约有数千名甚至数万名。受此舆论影响,诸多学校纷纷办起了会展培训教育,有的组织短期培训班,有的开设专业。据初步统计,上海当前已经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学校已达近二十家,更多的教育机构正在着手筹备,至于各种各样的会展培训班也是层出不穷。
但是,就会展核心人才而言,缺口并不如媒体宣传得那么大,反而有饱和的趋势。其次,会展人才的定位不应该笼统而狭窄。目前从各大专院校开设的专业及方向来看,比较集中于会展的策划组织以及会展的展台设计。而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应该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要注重整个产业链上人才的全面培养。
据了解,目前上海会展业的利润率在5—30%之间游走。而在这20多个百分点的背后,是会展企业运作能力的参差不齐,越来越热的会展经济也正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打造中国会展品牌的时代已经来临。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