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会展经济:一边飞跑一边漏气

打印
字号:
2004.01.05

  2003年12月21日,商务部、贸促会的高层、北京、上海、南京等八市的市长悉数出现在“2003年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上,会场上传出一个主流的声音是: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超常增长,中国会展业已步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而就在此前12月17日,记者却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发现了会展业的另一种“面孔”:两个冠以“国际”称号的展会同时在国展开幕,奇怪的是,记者并没有发现一家国外企业参展。一个参展商愤愤地表示:“我们受骗了!”据悉,原先的招展书上写的是模具展,但没想到展馆里什么都有,甚至卖农药的也来了,两个展会搞在一起,竟然有八九个主题。由于观众稀少,不少展商纷纷提前撤展。

  一面是20%~30%的高速增长,一面却是参观商的怨声载道,中国的会展业,到底什么才是你的真实面目?

  “大办展会”风起云涌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举办的经贸展览会达2600个,全国现有展览场馆158个,室内展览总面积达320万平方米,已超过“世界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250万平方米)。

  事实上由于展览业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力带动,以及对打造城市品牌的巨大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全国城市当中还形成了一股“大办会展”的热潮。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30个,有的城市甚至还专门组建了政府会展管理或协调机构,于是一座座新建或扩建的会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由政府亲自策划、组织并给予财政资助的新创展会一个接一个开办。

  作为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专业性展览会综合评价”专家组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兴洲博士却认为,尽管中国展览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但不可能同时形成或存在数十个这样的展览中心城市。根据世界主要展览国家的会展城市的形成、发展历史和我国展览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未来中国展览城市的基本格局比较可能是:“国际展览名城”不超过2个;“中国展览名城”在10个之内;区域性展览城市10个左右。

  这其实意味着:进入高速增长期的中国会展业,同时也将进入一个过剩期甚至淘汰期。

  “会展泡沫”若隐若现

  跑得太快,必然会“体力不支”。会展业也是如此,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会展业在总体上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则,因此目前国内的会展业也呈现出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办展严重、场馆重复建设越亏越大、组展商骗展圈钱等典型的“会展泡沫”现象。

  最大的“泡沫”是展览场馆的重复建设,为办展会而建设展馆。资深会展专家王明亮认为,这种“先建场馆后做项目”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成本优势是吸引展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低造价的展馆,低成本的管理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否则场馆建设求大求全,其后果只能导致建设成本过高,无法回收投资,这其实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据悉,珠海曾于1986年建设了的一个亚洲最好的展览中心,如今已然变成了商场。

  其次就是重复办展,各种名目的展会泛滥成灾,对参展商的吸引力大为下降。骗展圈钱的事件其实早已在国内频频上演。一个参展商就曾向记者表示,“展会一开,手机必关”,这是经常发生在组展公司老板身上的事,因为对于他们来讲,招展的工作已经完成,后续的服务便抛之脑后了,甚至有的组展公司早已逃之夭夭,空留“组委会”一个临时性的空壳。

  同样的状况还有可能在一些名牌展会中上演。如近期以来分分合合的北京国际车展,其实背后作祟的就是各主办方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参展商的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硬要分散他们的资源来办两个展会,必然会有“泡沫”的成分存在。幸好由于招展的困难及更高层政府领导的明智反对,这一即将产生的“泡沫”才及时破亡,但并没有人能保证这样的“泡沫”今后不会重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在谈到城市会展经济面临的问题时向记者表示:其实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会展业的竞争不完全是企业间的,更多是地方政府间的。如何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实际,充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对本地会展业发展准确定位,做出可行的规划,并给予有力促进,正是许多城市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事实上,发展会展经济是有条件的,并非每个城市都可行。沈博士举例认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当然可以发展会展经济,但是在一般性城市,会展经济就可能是天方夜谭,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跟风严重,急于靠办会发财致富,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文章来源: 中国财经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