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掌”可口“鸡肋”可惜
中国会展业的“年夜饭”---第五届中国国际展览和会议展示会已被吃过了。这道“年夜饭”仍然由“峰会”和“展示”两个传统菜肴组成,与以往不同的是,又新添一道“热门话题讨论和专题系列讲座”。
会展业同仁在1月6日至9日四天时间里,细细品位了这道“年夜饭”。对于其中滋味,大家也各有评价。好的似食鲍鱼,差的同鸡肋。
峰会---形式创新嘉宾量重精彩不够
1月6日,“中国国际会展业上海(浦东)峰会”先期拉开第五届“展中展”的序幕。
上午9点30分,当主持人上海贸促会副会长、上海世博(集团)公司总裁陈先进宣布峰会开始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区长姜斯宪首先代表市政府向大会致辞。接下来就是由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UFI主席Mr.RuudVanIngen、浦东新区副区长杨建荣所做的“全球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中国会展业未来之路”。“当今国际会展业的关注焦点---风险管理(危机处理和财务风险)”的演讲者分别是IAEM主席Mr.StevenHacker和香港贸发局邓正威。“世博会推动上海会展业长足发展”由2010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主谈。上午最后话题“展览会的评估体系及标准”,原定发言的FKM副董事总经理Mr.HaraldKoetter因生病而改由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狄沃夫代替。
下午的大会主持人是中展集团副总裁陈若薇。大会议题共三个:由中国展览馆协会理事长梁文主持,中国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处长徐敏、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八荣、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冯培喜、德国瑞文思堡大学会展管理系主任Prof.Dr.Joerg.Beier参与讨论的“展览场馆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模式---针对建馆热潮如何定位”;由陈若薇主持,UFI亚太区主席Mr.MichaelDuck、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会长朱裕伦、北京贸促会副会长徐玉伟、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部总监孙宏伟、新加坡会议展览行业协会会长杨氵美湘参与讨论的“展览战略合作”;由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唐贵发主持,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峰、上海现代国际展览公司总经理张定国、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明亮、仲刚参加讨论的“关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展览企业主要实现形式的探讨”。
在上午和下午的峰会结束后,记者分别对30余名观众进行了随机调查。其中被调查者对设置的议题感觉一般。尤其其中有部分听众已经听过今年举办的几场业内论坛,感觉此次峰会的“议题设置”虽然也是当前会展业的热点,但他们认为,作为这样一个会展业颇具权威和分量的论坛,似乎应该对目前会展业的一些突出问题能遴选些更有典型性的。
被调查者对此次峰会的形式普遍感觉“有突破”。主办单位从发言形式上也做了很大改进。首先是上午的嘉宾在发言结束后,又被请到台上接受听众提问。而到了下午,整个论坛的形式都有所变化。所有嘉宾不再是自己单独上台,而是同时坐在台上,用中国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处长徐敏的话说,“非常象实话实说的演播现场”。在这个变化中,不难看出主办单位希望能增强嘉宾之间以及嘉宾与观众间的交流与互动。
大家尤其对下午最后由唐贵发主持的那一场“关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展览企业主要实现形式的探讨”的印象很深也很好。一是,开篇主持人就摆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可以随时打断嘉宾的讲话。第二是,在各嘉宾的发言中,有许多观点的碰撞。第三,现场气氛好,嘉宾发言较实在,敢讲真话。
但被调查者也对峰会苦心设计的形式也表示了遗憾之处:一是,这种可以互动的论坛形式其效果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原因一方面是演讲嘉宾本身好象有所顾及,对一些相对敏感的问题仅是一带而过;另一方面,每个议题的时间有限,也从客观上阻碍嘉宾发挥。一位会展业资深专家表示:好的论坛不仅在于嘉宾演讲的层次与水平,还需要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这次峰会的形式是很好的,有利于大家交锋,但从把握上应该让这种形式的长处发挥的更充分些,如此峰会的内容会更精彩。
对于演讲者的身份和水平,被调查者还是认同的,认为基本是由目前会展业的最精英人物出席,基本能代表目前会展业的最高水平。
但对于演讲者的演讲内容一项,众调查者的意见存有很大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外国专家的演讲,有的觉得“新颖”、“务实”、“开拓了思路”,有的就觉“欠缺新意”、“没什么务实内容”,甚至在调查中记者听到:“把我们当小孩子”的论调。二是,对于国内演讲嘉宾,大家褒贬也不一致。但大家相对一至的感觉是嘉宾的“时间太紧”,好多话题“没谈开”,感觉演讲者“有所顾及”。
某业内人士在分析这种分歧时指出:因为论坛的听众层次和从业背景、价值取向等都不同,所以难免众口难调。但主办单位对大家所反映的共性问题还是要注意,今后尽量改进。
话题---亮点没有闪到极至
“本届‘展中展’的‘热门话题讨论和专题系列讲座’可以堪称亮点。当然,这个亮点没能闪到极至”。杭州商学院的一位老师在听完大部分的热门话题和专题系列讲座后对记者如是说。在记者对其他听众的调查采访中,大家对该项活动的总体评价也大抵如此。
1月7日的热门话题讨论,共有“媒体在展览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展览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展览课程的设置”、“展览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展览课程设置”三个议题。从创意上讲,增设这样的内容的确很有新意。而且,主办单位也的确捕捉了业界热点。大家对此的热情也超乎主办单位的想象。7日的第一场由几位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参与的讨论观众爆棚。下午的“展览人才培养方式和展览课程设置”与“展览人才的培养和展览课程的设置”合并在一起,观众仍然爆棚。
在首场“媒体在展览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中,发言嘉宾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会展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记者本人也在嘉宾之列。但是从记者在会后的不少听众意见中了解到,大家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不甚满意:一方面是时间太短,许多话题没能有效展开;另一方面,话题探讨的主题不鲜明,节奏把握的也不太好。有一位上海旅游学院的老师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真想问一句,这些嘉宾做了多少准备。
一位专家分析,这其实也充分反映了会展媒体目前的水平和现状。一是,尚没有强势媒体介入会展行业;另外,也因为会展行业本身的不成熟,媒体虽然对行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很难超越行业发展水平和阶段。
而下午的这两场有关人才培养的热门话题讨论也同样存在展开不够充分的问题。对此,有听众建议,热门话题讨论的形式很好,希望主办方能捕捉业内热点,增加话题的种类。在具体探讨时,应该更好地把握现场气氛以及嘉宾间,尤其是嘉宾与听众间的交流互动。另外对热门话题讨论部分,有听众还建议,要尽量把握现场观众的提问情况,因为大家想问的很多,而有些观众所问问题并不一定是共性或热点的问题,而每场讨论的时间又非常有限,不妨让现场观众以写纸条递给主持人,然后由主持人筛选后,有选择地回答。
此次“展中展”所开辟的专题系列讲座非常吸引人。记者发现,不管哪一场讲座内容,都座无虚席。不仅如此,有几场讲座,人多的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听众反映,这些讲座的内容设置很好,既成体系,又很实用。讲座的老师基本都是其所讲专题领域中数一数二的专家。
当然,听众对讲座也不是没有意见。有听众反映,讲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来讲课老师的时间太紧,以至于许多重要内容都一带而过,而不能充分展开。另外,专家与听众间的交流和互动太少。一位来自温州的听众表示:我们是带着问题来听讲座的,可根本没时间能和讲课的专家提问。部分听众建议,如果事前能将授课专家的讲课内容整理出来发到大家手里,在现场多给听众一些提问时间,增加专家与听众的互动,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展示---尝试可嘉美中不足
一位在会展业内颇具分量的专家在参观完“展中展”的展示后,摇头感叹: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因为都在展览圈里“混”,被记者调查采访的对象对展览部分的评价大都比较婉转。另外,各采访对象也都一再嘱咐记者不要将其企业或个人的名称写出来。虽然“婉转”,但在记者采访到的参展商还是表述了对此次展览的认识,其评价可总结为:细分的尝试有关前瞻性和积极进取的意义,只是展览规模小,对行业代表性不够;参观观众总量少。
按照主办单位的创意,今年的展示部分首次划分会展组织、会展场馆、展览搭建、展览运输、会展媒体、网络科技、会展服务、公关策划、商旅服务、领馆协会等展示区域的形式。可以说,主办单位在设计时的确充分考虑了展览行业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招展领域。但从实际上看,最终参展的多是展览搭建、运输、服务公司。而这些参展商中虽然来了不少业内颇具分量的企业,但有许多在业内数一数二的企业并未来捧场。另外,作为会展产业链中的核心链条---会展主办单位及专业办展公司数量不多。
整个展览占了上海国际展览中心的第一层。按主办单位公布的数据,此次展示的部分规模达到6000平方米。记者采访到的几家参展企业对展示的评价相当一致---观众少,效果不理想。一位国外参展企业表示:展览行业本来就很小,如果将业内的展览主题划分过细,譬如再专门搞个展装或展览运输主题的展览可能很难走通。最关键的是将展览产业链条的所有内容都包含近来,才能做出规模和生命力,但是作为这个链条中的大户---会展主办、承办单位来说,他们主要的目标客户是其展示行业的企业及相关客户,他们参加现在以展览业内为主要观众的“展中展”,很难找到其目标客户,他们参展的动力当然不足。这位负责人表示出对展示部分的忧虑。
在此次参展展装、运输、媒体等主要单位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他们需要面对的大都是会展主办、承办单位或专业展览公司,但大家在业务开拓过程中,有很多是比较熟悉的。记者在一家运输公司展台前发现,两天半的展览下来,他们接待的新客户不过几十位,其中有效目标客户的比例尚不足20%。
一位国内知名的展具生产企业老总表示:展览面积萎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收费高。他说,本来收费高低是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效果不理想,就会让人觉得不值。
曾参加过三次展中展的奥克坦姆系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Mr.Schmitz还分析了一个原因:在最早的两届展中展上有不少外国展览公司前来参展,可是他们的展品很快国内许多同类企业仿冒了,以至于他们不愿再来参展。这是整个中国展览环境的问题。
不少参展商建议:展中展的展示部分应该想办法吸纳会展主办、承办单位,扩大规模和影响。对此,作为展中展的创办者之一,上海贸促会会长陈先进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美国有一个TS2,形式和“展中展”有几分相似,但其参展和参观主体都是大企业,这样就使一个会展行业的活动更具市场价值。在国内,由于会展行业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参展企业对于展会的功能和参展目的还不明了。……随着企业营销意识和参展观念的转变,会展行业也将进入一个更高阶段。”陈会长的分析,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展中展”的展示部分努力的方向。
资料来源: 中国会展商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