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25度时为立冬节气。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从此节气开始,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农事: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应加强林区管理,做好防火工作。
立冬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农耕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吕氏春秋.盂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晋崔豹《古今注》载:“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后世大体相同。在民间,有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农民劳动了一年,“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和程式化,如办冬学、拜师活动,大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更乐于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在我国北方,“立冬”有吃水饺的风俗。为什么立冬吃饺子? 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立冬养生:
立冬是非常重要的节气,气候变冷,是人们进补的大好时机。中医认为,立冬后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气勃发做准备。人类虽然没有冬眠之说,但每到冬季,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补,以养生息。
在养生中强调静养,控制情绪,含而不露,使阳气得以潜藏。起居以“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暖就更显得重要,尤其注意颈部腹部和足部的保暖,很多时候,疾病就是从受寒开始的,感冒咳嗽,胃涨腹痛迁延难愈,严重的会拖到来年的春天。“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出汗要及时檫干,以免感冒。
饮食适宜以甘温之品,有滋补功效的高蛋白食物,气温低时可以适当多吃,多喝水,配以滋润下火的蔬菜水果。药补最好根据自己的体质,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