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Menu

古代成就之水利工程

打印
字号:

  2.惠泽天下--水利工程和水力利用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治水的过程可谓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就始终同江河湖海进行着艰苦卓绝的较量,蜚声中外。这也是农业博物馆展出水利专题陈列的原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大概就是人类治理水患,利用水资源的最早案例了。我们的先民不仅能兴修水利工程,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合理利用水源开启灌溉农业,还发现了水的动力、发明了水力工具,开启了人类使用自然动力的先河。在中国古代水利历史上留下过很多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相当高,说明古代的人类对水文知识的掌握也已经相当丰富。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漳水十二渠、都江堰和郑国渠四大工程。现在还在使用的只有都江堰。中国农业文明陈列以场景模型、人物塑像、声光电配合、多媒体辅助等重点展现了都江堰工程。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利工程和水力利用 都江堰工程全景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利工程和水力利用 都江堰渠首工程施工场景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经时8年建成的,主要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和飞沙堰溢洪道三个,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宋元后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是全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2000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除都江堰外,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的坎儿井也是农业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坎儿井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是荒漠地区特有的一种结构巧妙的地下渠道灌溉系统,特点是把通常的明渠改成地下暗渠,减少干旱地区的水分蒸发和渗透,实现远距离地下引流高山雪水以供干旱缺水地区的灌溉需要。这种独特的灌溉系统普遍见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从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技术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利工程和水力利用 坎儿井模型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利工程和水力利用 坎儿井剖面图

  这里以田间地头的场景来展示灌溉工具的陈列方式形象、直观、明了。你看那转动的翻车、流动的“溪水”、水波粼粼的稻田,你听那水声、蛙声、鸟叫声,这一切让你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乡村田野。农业博物馆就是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向你介绍中国灌溉工具的历史变迁。中国古代最原始的灌溉工具应该算是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陶制容器--瓮和尖底瓶了。春秋战国时期,桔槔、辘轳等具有简单机械结构的提水工具开始被人们普遍用于提水和灌田。后来农民发明了利用轮轴制成辘轳和滑车提水和灌田。这种传统的灌溉工具至今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农村仍备受使用。东汉毕岚发明提水效率更高的翻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时。唐代出现了轮式的筒车。元代《王祯农书》中还提到一种高转筒车,可将水提至更高的地方。我们的先民还发现了水的动力、发明了水力工具,开启了人类使用自然动力的先河。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利工程和水力利用 提水工具陈列展示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水利工程和水力利用 龙骨水车作业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