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yīn dì zhì yí
释义: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宜的措施。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
注:释义来自2014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成语大词典》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例句:
对于本地的特色产业,我们要因地制宜地适当发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加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故事: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从前有一个佝偻人,名叫郭橐驼,他住在长安城里,平日以种树为生。他的种树经验非常丰富,经他移栽的树木长得又快又好,因此许多有钱人花高价请他去移栽树木。当人们询问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时,他总是说“种树看重的是因地制宜”。
馆中场景:
『中华农业文明古代史』场景——
明清时期兴起的“农桑鱼畜”生态系统
小贴士:
明代中叶,我国江苏常熟地区的人民最早根据太湖地区地势低洼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发明了人工生态农业,并将之推广变通。在太湖地区,人们用农副产品养猪,再用猪粪肥田,形成了“养猪不挣钱,回头望望田”的田猪互养模式。人们将挖出的泥作为地基堆放在塘的四周,基上种桑,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鱼塘中的塘泥则成了桑树的肥料。这样将挖塘养鱼、种桑养蚕、种稻养猪有机结合起来,循环利用,在不增加耕地的前提下,使产量获得大幅度增加,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就是著名的桑基鱼塘。它是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典型案例,形成了高效的陆地和水面综合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达到了世界古代农艺的高峰。